
東馬原住民進行樹葬的外貌。

東馬原住民進行樹葬的外貌。

砂拉越州雕刻棺(Lungun)中間雕刻死者的臉龐,其余的空間則雕上死者的生平事蹟。

現場展出一副取自沙巴州山打根“棺材山”里的棺材,據說已有650年棺齡。

用石塊簡陋堆積的棺材,是來自霹靂州,使用的族人不明,但考古學家在棺內發現鐵器,推斷棺材源自金屬時代。

“舟型棺材”在約3000年前石器時代時,便在霹靂州出現,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棺材。

原住民首先為屍體穿新衣,再用布裹身后才將屍體放入竹製漁籠,下葬土中或放流河內。

“棺蓋”葬法較簡陋,但據聞此棺蓋需要30人才能舉得起。

展覽會場展出,其中一副西馬雕刻棺。

水牛棺,外表“棺”如其名,是印尼人雕刻水牛形狀的棺材。

會場也有展出華人民間使用的骨灰甕。

華人的元寶棺,是價格最貴的棺材。

東馬原住民使用的雕刻棺,空間只能容得下一個小孩的身軀。

「屍體椅」源自菲律賓,主要是為死去的人進行入殮儀式。

華人入殮常見的壽衣,也在會場展出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